鐵是什麼?身體為什麼需要它?

一、鐵,是身體的重要礦物質之一
鐵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礦物質,參與紅血球中血紅素的形成,協助氧氣在體內的正常運送。
若日常鐵的攝取量不足,可能影響身體的正常生理機能與日常表現
🔍 小知識: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鐵,需從飲食獲得;鐵大多存在於血紅素與肌紅素中,少量存在於酵素與儲存型蛋白中。
二、鐵在身體內的角色
在人體中,鐵的主要功能包含:
協助紅血球運輸氧氣
鐵是血紅素的重要成分,參與氧氣由肺部輸送至全身組織的生理過程。
支持日常代謝與能量產生
鐵參與細胞層級的能量產生路徑,協助維持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供應。
多種酵素反應的輔助因子
作為多種酵素的必要元素,鐵參與多項細胞活動與代謝反應。
換句話說,鐵參與了許多細胞活動,是身體維持基本運作的重要基礎;在日常營養均衡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三、哪些族群可能特別需要留意鐵的攝取?
每個人每天都需要攝取足夠的鐵,以下族群因其生理條件變化,建議特別留意日常的鐵攝取是否充足:
族群類型 | 鐵的攝取建議原因說明 |
---|---|
生理期中的女性 | 生理期女性因每月自然流失,建議加強鐵質攝取的意識。 |
懷孕或哺乳婦女 | 懷孕及哺乳期間為鐵需求相對較高的階段。 |
青少年與成長期孩童 | 身體快速成長期間,鐵的需求也隨之增加。 |
素食者 | 植物性食材中的鐵吸收率通常較低,需留意來源與搭配。 |
銀髮族 | 年長者的飲食與消化吸收狀況可能影響營養獲取。 |
📌 小提醒:個人需求不同,建議依據營養師或醫事人員的專業評估再決定是否補充與攝取量。
四、常見含鐵食物有哪些?
想從日常飲食中補充鐵,可以選擇下列富含鐵質的食材:
食物種類 | 含鐵量 |
---|---|
豬肝、雞肝 | 含鐵量高,但建議適量攝取。 |
牛肉、羊肉 | 動物性鐵(血紅素鐵)吸收率相對較佳。 |
黑芝麻、紅豆 | 植物性來源(非血紅素鐵),適合素食者搭配食用。 |
菠菜、莧菜 | 與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同餐有助吸收。 |
🔎 想提升吸收率?建議同餐搭配富含維生素 C 的水果(如芭樂、奇異果、柑橘類);
同時留意咖啡、濃茶等中的單寧酸可能影響非血紅素鐵吸收。
同時留意咖啡、濃茶等中的單寧酸可能影響非血紅素鐵吸收。
天然食物攝取:高生物利用率首選
下表列出高鐵含量且吸收率佳的食物,建議每日均衡攝取:
食物種類 | 每100g含鐵量 | 常見食用量/含鐵量 | 佔每日建議攝取量(約)* | 生物利用率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豬肝 | 18.0 mg | 約30g/5.4 mg | 約36% | 血基質鐵,吸收率 25–35% |
蛤蜊 | 28.0 mg | 約50g/14.0 mg | 約93% | 血基質鐵,海洋鐵源 |
牛肉(瘦肉) | 2.7 mg | 約100g/2.7 mg | 約18% | 血基質鐵,吸收不受干擾 |
南瓜籽 | 15.0 mg | 約2湯匙(30g)/4.5 mg | 約30% | 非血基質鐵,搭配維生素 C 提升 |
扁豆(煮熟) | 3.7 mg | 約半碗(50g)/1.85 mg | 約12% | 非血基質鐵,富含葉酸與纖維 |
菠菜(煮熟) | 3.6 mg | 約1碗(100g)/3.6 mg | 約24% | 非血基質鐵,含維生素 C 助吸 |
豆腐 | 2.7 mg | 約100g/2.7 mg | 約18% | 非血基質鐵,植物性優質蛋白 |
腰果 | 6.1 mg | 約1湯匙(30g)/1.8 mg | 約12% | 非血基質鐵,富含健康脂肪 |
說明:
- 血基質鐵:來自動物性食品,吸收率約 15–35%,較不受植酸、草酸等因子影響。
- 非血基質鐵:來自植物性食品,吸收率約 2–20%,建議與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(如柑橘、番茄、甜椒)同餐。
- 吸收提升策略:避免與茶、咖啡或高鈣食物同時攝取,以免降低吸收效率。
- 以成人女性(未停經)每日建議攝取量 15 mg 為基準計算;實際需求依年齡、生理期、孕哺期與個人狀況而異。
更多天然來源:也富含鐵質
以下幾種天然食物也富含鐵質,建議納入多樣飲食中:
食物種類 | 每100g含鐵量 | 常見食用量/含鐵量 | 佔每日建議攝取量(約)* | 生物利用率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牡蠣 | 9.2 mg | 約50g/4.6 mg | 約31% | 血基質鐵,高吸收且富含鋅 |
巧克力(70–85%可可) | 11.9 mg | 約30g/3.6 mg | 約24% | 非血基質鐵,可可黃烷醇助吸收 |
鷹嘴豆(煮熟) | 2.9 mg | 約50g/1.45 mg | 約10% | 非血基質鐵,搭配維生素 C 效果佳 |
紅豆(煮熟) | 2.9 mg | 約50g/1.45 mg | 約10% | 非血基質鐵,搭配青椒或芭樂增吸收 |
鯖魚 | 1.3 mg | 約100g/1.3 mg | 約9% | 血基質鐵,亦含豐富 Omega-3 |
全穀強化麥片 | 15–18 mg | 約30g/4.5–5.4 mg | 約30–36% | 非血基質鐵,常與 B 群及維 C 共同強化 |
黑巧克力(>85%) | 17.4 mg | 約30g/5.2 mg | 約35% | 非血基質鐵,可可含黃酮類成分促吸收 |
* 以成人女性(未停經)每日建議攝取量 15 mg 為基準估算;實際需求與吸收率會依年齡、生理期、孕哺期與個人狀況而異。
五、鐵補充劑種類比較
下表為常見鐵劑型態的概念性比較(吸收率以相對星等表示)。實際吸收與耐受性會受配方、劑量、個人狀況影響,請以產品標示與專業建議為準。
有機鐵(有機酸/胺基酸螯合)
種類 | 吸收率 | 胃腸刺激性 | 元素鐵含量 | 適用對象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甘胺酸螯合鐵 | ★★★★★ | ★ | 18–20% | 敏感族群、孕婦、兒童 |
富馬酸亞鐵 | ★★★★ | ★★ | 33% | 一般人群、需要較高劑量者 |
乳酸亞鐵 | ★★★ | ★★ | 18% | 胃腸較敏感者、長期補充族群 |
葡萄糖酸亞鐵 | ★★ | ★ | 12% | 兒童、銀髮族、胃腸敏感者 |
無機鐵(鹽類/強化用)
種類 | 吸收率 | 胃腸刺激性 | 元素鐵含量 | 常見用途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硫酸亞鐵 | 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 | 20% | 常見於藥品配方;出現缺鐵狀況請依醫囑使用 |
碳酸亞鐵 | ★★ | ★★ | 48–52% | 食品添加強化(部分產品) |
焦磷酸亞鐵 | ★★ | ★ | 24–30% | 食品強化劑(常見於穀片、飲品) |
氧化鐵 | ★ | ★ | 69–72% | 食品著色用途,非作為營養補充來源 |
※ 上述為成分型態的資訊整理,非療效宣稱。如已被醫師診斷缺鐵或有貧血相關問題,請就醫並遵循醫囑;保健食品不取代醫療。
鐵吸收影響因素
促進鐵吸收的因素
- 維生素 C(如柑橘類水果、草莓)
- 肉類蛋白質(血基質效應)
- 酸性環境(胃酸)
- 有機酸(如檸檬酸、蘋果酸)
- 葡萄糖與果糖
抑制鐵吸收的因素
- 植酸(全穀物、豆類)
- 單寧(茶、咖啡、紅酒)
- 鈣(乳製品)
- 草酸(菠菜、巧克力)
- 多酚類化合物(部分蔬果)
💡 補充提示: 服用鐵劑時可與維生素 C 同餐以提高吸收;避免與茶、咖啡、鈣片同時攝取。多數人兩餐之間或依產品指示補充較佳,請依標示或專業人員建議調整。
六、國際建議值比較:不同年齡層的鐵攝取量
地區 | 孩童(1–3歲) mg/天 |
兒童(4–8歲) mg/天 |
青少年(9–13歲) mg/天 |
青少年(14–18歲) 男/女,mg/天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美國 | 7 | 10 | 8 | 11/15 |
歐盟 | 8 | 8 | 8 | 11/13 |
日本 | 5 | 6 | 8 | 11/10 |
台灣 | 7 | 10 | 8 | 11/15 |
* 數值為一般健康族群的參考攝取量(RDA/AI),單位皆為 mg/天;實際需求會依性別、年齡與生理狀態而異。孕期與哺乳期另有建議值,請依各國官方文件與專業人員建議調整。
結語|聰明補鐵的關鍵
日常均衡飲食可獲取足量鐵質,並依個人年齡、性別與生理狀態調整攝取重點。對於需求較高的族群(如生理期女性、孕期與哺乳期婦女、成長期青少年、素食者及長者),更應特別留意來源與吸收效率。
選擇適合的鐵來源(天然食物或補充劑),並注意搭配與避免的食物,可提升吸收與利用率。各國與台灣的建議攝取量提供每日參考,但實際需求仍建議依營養師或醫事人員的專業評估為準。
透過正確的補充觀念、良好的飲食安排與定期檢視營養狀態,才能安心有效地維持鐵質平衡,支持日常生活的健康與活力。
重點回顧
- 以食物為主、必要時再評估補充劑型(搭配維生素 C 有助吸收)。
- 避免與茶、咖啡、鈣片同時攝取,以免影響非血基質鐵吸收。
- 參考各年齡/性別建議量與 UL 上限,依個別狀況調整。
- 孕期、哺乳期與青少年等高需求族群,建議諮詢專業人員。
參考文獻
- Hentze MW, et al. Iron and mammalian iron metabolism. Nature. 2010; 85(2): 519–529.
- Paradkar PN, et al.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iron import. Nat Rev Mol Cell Biol. 2009;10(9): 650–663.
- Hurrell RF, Egli I. Iron bioavailability and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. Am J Clin Nutr. 2010;91(5): 1461S–1467S.
- Cook JD, et al. Influence of dietary factors on nonheme-iron absorption.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. 1996;6(6): 667–674.
- Andrews NC. Disorders of iron metabolism. N Engl J Med. 1999;341(26):1986–1995.
- Lynch SR. Interaction of iron with other nutrients. Nutr Rev. 2003;61(5 Pt 2): S30–S40.
-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, Nutrition and Allergies.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for iron. EFSA Journal. 2015;13(10):4254.
免責聲明:
本網站內容僅提供營養保健相關知識與資訊。文中所提及之營養素、食品或成分,並非藥品,無法取代醫療診斷或治療用途。若您有疾病或身體不適,請洽詢醫師或營養師專業建議後再行補充。
所有資訊來源皆參考公開文獻、研究資料或國際建議值,但實際效果因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而異,請依個人情況斟酌使用。
本網站內容僅提供營養保健相關知識與資訊。文中所提及之營養素、食品或成分,並非藥品,無法取代醫療診斷或治療用途。若您有疾病或身體不適,請洽詢醫師或營養師專業建議後再行補充。
所有資訊來源皆參考公開文獻、研究資料或國際建議值,但實際效果因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而異,請依個人情況斟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