蜂膠產品怎麼挑?先看懂這4種萃取方式
一 蜂膠的生物活性結構:萃取標的差異
1.1. 蜂膠原料的化學構成:複雜的天然複合物
蜂膠是由蜜蜂採集的樹脂狀、蠟質物質,其原始形態因含有蜂蠟、原料形態常含 蜂蠟、植物碎屑、泥沙與少量蜜蜂殘體等雜質,無法直接使用,須經過萃取純化過程。
蜂膠的化學成分極其複雜多變,具體組成取決於地理位置、氣候季節以及蜜蜂採集的植物種類。
蜂膠原料的組成大致為:
- 樹脂與香脂:約 50–60%(多酚、黃酮、芳香酸與萜類等活性化合物主要來源)
- 蜂蠟:約 30–40%(非萃取標的,影響萃取效率與成品的溶解/質地)
- 揮發性成分(芳香揮發油/精油):約 5–10%
- 花粉與其他微量雜質:少量
其中,達30%的蜂蠟含量是萃取技術需要克服的關鍵,因為蜂蠟不具備主要的生物活性,還會阻礙有效成分的釋放與吸收。
鑑定的蜂膠成分中,已辨識出超過500種生物活性分子,其中大部分是植物的次級代謝產物。
實務上依目標成分與應用情境,單用或組合酒精(乙醇)/水/甘油等溶劑,並視需要導入共溶劑、超臨界萃取與深共熔溶劑(NADES)等,提升特定化合物族群的萃取效率。
1.2 關鍵化學族群:類黃酮與酚酸
蜂膠中多酚類化合物是最受研究關注的成分族群,其中以 類黃酮(flavonoids)與酚酸及其衍生物(phenolic acids & derivatives) 具代表性。實際受產地、季節與植源 顯著影響,因此以下為 常見趨勢與 特性的整理。
-
類黃酮(Flavonoids)
- 構成與範圍: 包含 黃酮(flavone)、 黃酮醇(flavonol)、 黃烷酮(flavanone)、 二氫黃酮醇(dihydroflavonol) 等亞類。
- 特性: 相對於酚酸更疏水,溶劑選擇上 乙醇比例較高 更利於萃取。
- 代表化合物: Pinocembrin(松香葉素)、 Galangin(高良薑素)、 Chrysin(白楊素)、 Kaempferol(山奈酚)、 Quercetin(槲皮素)、 Pinobanksin(松香素) 等。
- 研究面向: 體外/動物研究中,類黃酮常被用來探討 自由基清除能力與與菌相互動的可能性; 實際表現受 化學結構、濃度與基質 影響。
-
酚酸與其衍生物(Phenolic acids & derivatives)
- 構成與範圍: 咖啡酸(caffeic acid)、 對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、 阿魏酸(ferulic acid) 等;另有其酯類/取代衍生物, 如 CAPE(咖啡酸苯乙酯)、 Artepillin(阿替匹靈 C) 依產地而異。
- 地域型差異的提醒: CAPE 多見於 歐洲/楊屬型蜂膠; 巴西綠蜂膠 則常以 Artepillin C 等 萜基化桂皮酸類 為特徵成分。
1.3 產地的重要性:「巴西高原蜂膠」為例
蜂膠的植源與產地環境會影響指標性成分。「巴西高原蜂膠」通常指源自巴西東南部高原地帶(如聖保羅州、米納斯吉拉斯州等)之蜂膠;
該區域常見的主要植源之一為 Baccharis dracunculifolia。在這類型蜂膠中,文獻與產業檢測常以特徵成分(例如 Artepillin C/阿特匹靈 C;3,5-二異戊烯基-4-羥基肉桂酸)作為研究的參考。實際含量會因採集季節、蜂群採集路徑、植物來源與地域差異而變動。
蜂膠成分橫跨親脂與親水兩大族群,萃取時等於在極性光譜上做取捨:高極性體系較利親水成分,低至中極性體系較利疏水成分。因為難以兩全,其實務多為混合或分段萃取,非尋找單一萬用溶劑。
二 超臨界萃取:高純度與高選擇性的物理技術
2.1 超臨界萃取是一種先進的物理分離技術,而非傳統的化學溶劑萃取。
- 原理:此技術將二氧化碳加壓加熱,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「超臨界流體」狀態。兼具液體的溶解能力與氣體的穿透力,能高效滲透蜂膠原料,溶解出其中的活性成分。萃取完成後,將壓力及溫度降低,變回氣體揮發,留下不含溶劑殘留的、純淨的蜂膠萃取物。
核心優勢:
- 低殘留風險(CO₂ 物理分離)
以超臨界二氧化碳(CO₂)作為主要介質;減壓後 CO₂ 回收為氣體,有助降低溶劑殘留風險。 - 脫蠟與分段的工藝
透過壓力/溫度程式與分段收集,可降低蠟分並分群成分,利於後續製劑。 - 活性保留
萃取過程可在相對低溫下進行,有助於保護熱敏感成分的活性。 - 更精準
調整超臨界 CO₂ 的壓力和溫度,就像轉細頻道一樣,能把想要的成分「挑」出來。某些條件下,觀察到對 Artepillin C 和 p-coumaric acid 的帶出效果表現不錯;實際結果仍會因原料與參數而異。
最終產物:高濃度的蜂膠膏狀或粉末狀原料,後續依需求溶於不同基底(如酒精、植物油或丙二醇)製成終端產品。
2.2 丙二醇 (Propylene Glycol, PG) 萃取:無酒精化學溶劑
丙二醇萃取屬於化學溶劑萃取法,視為無酒精配方的替代選項之一;多用於口服滴劑、噴劑或外用的原料前處理與載體調配。
原理:利用丙二醇作為溶劑,透過浸泡、攪拌等方式將蜂膠中的活性成分溶解出來。丙二醇是一種安全、無毒的食品級溶劑,極性使其能有效溶解蜂膠中大部分的多酚類化合物。
- 核心優勢:
- 無酒精載體,流程友善: 在眾多無酒精溶劑中,丙二醇的萃取效率名列前茅,其萃取產率(>60%)以及總酚類化合物含量,可達到與70%酒精相當的水平,遠高於單純的水或甘油。
- 安全性高: 作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食品與藥品添加劑,丙二醇基底的產品適合兒童或需要避免酒精的族群使用。
最終產物:直接產出可供使用的蜂膠溶液(滴劑或噴劑),其中蜂膠活性物溶解於丙二醇基底中。
三 差異解析:技術層次與市場定位
超臨界萃取與丙二醇萃取的關係,為「原料純化技術」與「終端產品溶劑」之間的區別。
特性比較 | 超臨界萃取 | 丙二醇 (PG) 萃取 |
---|---|---|
技術本質 | 物理分離純化技術 | 化學溶劑溶解技術 |
核心目標 | 獲得純淨、高選擇性的蜂膠萃取原料 | 製造高效能、無酒精的蜂膠終端產品 |
溶劑殘留 | 無,最終產物為純蜂膠萃取物 | 有,最終產物為蜂膠在丙二醇中的溶液 |
選擇性 | 高,可靶向特定成分(如阿特匹靈C) | 廣譜,類似酒精,萃取多種多酚 |
應用流程 | 通常是製程的第一步,產出高規格原料 | 通常是製程的全部,直接產出成品 |
四 產品特性:使用者體驗
會感覺到什麼?
- 味道/氣味:都有樹脂、辛香調。
- 黏度/口感:溶液偏稠、入口滑
- 顏色:黃褐至深褐,濃度越深顏色越深
使用便利
- 開瓶即可滴/噴,適合日常隨身。
- 保存:多為室溫避光密封;實際以標示為準。
小提醒
- 依標示使用,從少量開始、連續 2–4 週觀察。
- 特殊族群(孕哺、孩童、長者、用藥者)先諮詢專業。
五 蜂膠萃取怎麼選?一次看懂酒精、水、甘油、丙二醇與超臨界
方法 | 核心特色 | 是否含酒精 | 產出 | 建議使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含水乙醇(酒精) | 極性範圍彈性大,常用於取得多種多酚;工藝成熟 | 可能含(依配方) | 原料級濃縮萃取物或酒精基滴劑 | 想看成分規格、比較在意「指標成分/濃度」 |
水萃(含技術增強) | 鎖定較親水成分;無酒精 | 否 | 水基萃取液 | 想避酒精、偏好清爽口感 |
甘油(Glycerin) | 無酒精、口感較溫和;多作為載體 | 否 | 甘油基滴劑/噴劑 | 對口味敏感、日常保養入門 |
丙二醇(PG) | 無酒精;載體與溶劑合一,配方彈性高 | 否 | PG 基滴劑/噴劑/外用 | 需要無酒精,同時希望濃度可做得更高 |
超臨界 CO₂(SFE) | 物理分離;可分段調整選擇性,便於降低蠟分 | 否(若加乙醇作溶劑須控殘留) | 膏/粉狀原料,供後續配方用 | SFE 原料多為膏/粉,濃度可客製;入口感需靠載體調整(酒精清爽、PG/甘油較圓潤) |
小提醒:不同原料批次、配方含水率、萃取條件都會影響「可帶出的成分範圍」與口感/外觀,建議以產品標示與檢測數據為準。
5.2. 挑選指南|無酒精、濃度、口感的三步判斷
怎麼選?先看你的需求
-
1) 比較「成分規格/濃度表現」
- 可考慮:含水乙醇萃取或 超臨界 CO₂(SFE) 原料。
- 特點:指標成分標示(如總多酚、特定類黃酮或 Artepillin C)。
-
2) 想要「無酒精」與 好入口 的日常使用
- 考慮:超臨界萃取或 丙二醇(PG)基 配方。
- 特點:口感較溫和、開瓶即用(滴劑/噴劑),使用彈性。
使用提醒|不同載體的 口感與黏度 不同。
-
3) 想避開酒精、又希望有較多成分覆蓋
- 考慮:PG 基配方 或「超臨界萃取SFE+PG 載體」的無酒精產品。
- 特點:兼顧 無酒精 與 配方彈性;部分產品提供 指標成分範圍 以利選購。
使用提醒|仍以 規格書與檢測報告 為準。
6. 蜂膠加工的創新:超越傳統溶劑
6.1.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:以物理方式提升純化與選擇性
原理:技術用處於高壓高溫狀態下的二氧化碳,此時會呈現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「超臨界流體」狀態,兼具液體的溶解能力與氣體的穿透力。這使其能夠在不使用任何有機溶劑的情況下,高效溶解並萃取出蜂膠中的活性成分。
- 純淨:產出的萃取物純淨,無溶劑殘留
- 高效脫蠟:有效地將生物活性物質與蜂蠟分離。
- 低溫操作:萃取過程在較低溫度下進行,有助於保護熱敏感成分的活性。
- 高選擇性:通過精確調控壓力與溫度,萃取特定化合物。例如,萃取 阿特匹靈C
- 高生物活性:部分文獻宣稱,超臨界萃取物的生理活性比傳統酒精萃取物高出5至10倍。
七 結論與建議
7.1. 不同蜂膠萃取方式的整理與建議
蜂膠萃取並不存在唯一的「最佳」方法;選擇取決於使用者需求。各種方法之間存在顯著差異:
-
乙醇萃取(酒精):常見且成熟的蜂膠萃取方式。具良好的溶解能力,能保留多種蜂膠中原有的植物性成分,尤其適用於需要高濃度配方的產品。
此類產品可能含有酒精成分,建議成人使用前確認自身適用性。 -
水萃取:主打無酒精,適合注重清爽口感或有特定需求(如:宗教忌諱或不飲酒者)者選用。
水本身溶解力有限,但透過加熱或添加增溶輔助劑,部分成分加強萃取效果。此類產品穩定性較為仰賴製程技術。 -
甘油/二醇類萃取:屬於「無酒精化學溶劑」。
甘油基底溫和、味道柔順,適合日常使用、口感敏感者或兒童族群。
丙二醇則有更高的萃取效率,應用於需較高濃度或多元製劑的產品中(如滴劑、噴劑等)。兩者皆為食品級溶劑,符合食品安全規範。 - 超臨界萃取:純淨度與最佳選擇性,靶向萃取高價值化合物(如阿特匹靈C)的理想技術。
七 結論與建議
7.1. 不同蜂膠萃取方式的整理與建議
蜂膠萃取並不存在唯一的「最佳」方法;選擇取決於使用者需求。各種方法之間存在顯著差異:
- 乙醇萃取(酒精):常見且成熟的蜂膠萃取方式。具良好的溶解能力,能保留多種蜂膠中原有的植物性成分,尤其適用於需要高濃度配方的產品。此類產品可能含有酒精成分,建議成人使用前確認自身適用性。
- 水萃取:主打無酒精,適合注重清爽口感或有特定需求(如宗教忌諱或不飲酒者)者選用。水本身溶解力有限,但透過加熱或添加增溶輔助劑,部分成分加強萃取效果。此類產品穩定性較為仰賴製程技術。
- 甘油/二醇類萃取:屬於「無酒精化學溶劑」。甘油基底溫和、味道柔順,適合日常使用、口感敏感者或兒童族群。丙二醇則有更高的萃取效率,應用於需較高濃度或多元製劑的產品中(如滴劑、噴劑等)。兩者皆為食品級溶劑,符合食品安全規範。
- 超臨界萃取:純淨度與最佳選擇性,靶向萃取高價值化合物(如阿特匹靈C)的理想技術。
選購時的小提醒:
- ✅ 沒有單一最好的萃取法,只有最適合您的選擇。
- 🔍 建議多參考產品包裝標示、品牌提供的成分說明或實驗報告。
- 👨⚕️ 若為特殊族群(如兒童、孕婦、避免酒精者),可優先考慮 無酒精產品,並諮詢營養師或藥師建議。
- 👅 對口感敏感者可考慮甘油萃取產品;若希望成分濃度較高,則可留意標示為 乙醇或丙二醇基底 的配方。
- 🔬 產品中若標示「超臨界」、「脂質體」、「奈米包埋」等技術詞彙,代表品牌投入更高原料加工或配方設計,建議搭配提供的成分規格或第三方檢驗報告做參考。
參考資料
-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ropolis Prepared in Different Forms and in Different Solvents Useful for Finished Products - MDPI
- Propolis Extract 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—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Extraction Technologies - PMC
- Nonaqueous Polyethylene Glycol as a Safer Alternative to Ethanolic Propolis Extracts with Comparable Antioxidant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- PMC
- WO2005094853A1 - Propolis extract and method for extracting the same - Google Patents
-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3,5-diprenyl-4-hydroxycinnamic acid (artepillin C) in Brazilian propolis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 - ResearchGate
-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Extracts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and Ethanolic Extraction of Brown, Green and Red Propoli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in Brazil - PMC
- New insights of propolis nanoformulation and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human diseases
- Sustainable Applications of Nanopropolis to Combat Foodborne Illnesses - MDPI
- Propolis-loaded liposomes: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 vitro bioaccessibility of phenolic compounds - PMC
-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the Biomedical Properties of Liposomes - MDPI
本網站內容僅提供營養保健相關知識與資訊。文中所提及之營養素、食品或成分,並非藥品,無法取代醫療診斷或治療用途。若您有疾病或身體不適,請洽詢醫師或營養師專業建議後再行補充。
所有資訊來源皆參考公開文獻、研究資料或國際建議值,但實際效果因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而異,請依個人情況斟酌使用。